2025年8月13日,中國人民銀行公佈7月金融統計數據,核心指標呈現“總量穩、結構有變化”特徵。7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.16萬億元,雖然比6月的季節性高點有所回落,但仍比去年同期多增,延續了上半年社融穩步擴張的趨勢,持續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。
值得關注的是,7月人民幣貸款減少500億元,這引發部分市場討論。銀行業內人士解釋,7月是傳統信貸“小月”,且6月末銀行考核“衝量”後,信貸節奏會有所調整。若將6、7月數據合併來看,信貸總量仍能反映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平穩,季節性波動對流動性預期影響有限。
存款方面,7月新增人民幣存款5000億元。其中,住戶存款減少1.11萬億元,但比去年同期少減約3000億元,這表明居民儲蓄意願有所鬆動,部分資金開始流向消費與投資領域,可能會為權益類、貴金屬等資產帶來更多增量資金關注。
這次數據的一大亮點是廣義貨幣(M2)與狹義貨幣(M1)增速差縮小。儘管未披露具體增速,但二者“剪刀差”收窄,意味著企業活期存款占比上升,資金“活化”程度提高。
多位分析師認為,7月社融增量符合預期,政府與企業債券融資支撐作用顯著,直接融資持續發力。住戶存款減少加上消費數據回升,可能體現出穩消費政策開始見效,緩解了經濟下行擔憂,短期或降低貴金屬避險需求,長期因經濟復蘇不確定性仍有配置價值。
同時,市場也關注到信貸結構的潛在變化,比如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進程可能影響銀行信貸投放節奏,進而可能通過影響市場利率波動,間接作用於債券等資產價格走勢。
數據公佈後,債券市場反應平穩,10年期國債收益率波動幅度控制在5個基點內,貴金屬市場也呈窄幅震盪。業內普遍認為,7月金融數據整體符合宏觀調控“穩增長、防風險”的導向,後續貨幣政策有望繼續保持穩健。
重要聲明: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本文出自百利好,轉載請注明。